窑湾印象

山西会馆

发布时间:2022-01-26人气:433

俗称“山右会馆”,位于窑湾镇西大街中段,坐北面南,后傍老沂河,前临西大街。据索增仓先生《窑湾往事》载:原称“关帝庙”,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(1679),雍正年间,旅居窑湾的山西商人,祀神明而联桑梓,扩修为会馆。又院内石碑载:道光十八年(1838)重修。

山西会馆,整体布局为二进院落,砖木结构,青砖灰瓦,飞檐翘角,占地4600平方米。前五间门面楼,中间为过道,两旁偏楼由会馆主事会客、办公之处所,两边耳房由馆内佣人所住。据张成启《窑湾文史资料参考稿》载:上层中间为戏楼,宫殿式建筑,三面透空,雕花的屏风,临北边口镶透明玻璃,以便前面及两侧观众听戏,两旁偏楼供演员化妆、休息、存放道具之用。屋面覆有筒式泥瓦,脊顶是一尺多高雕花青砖叠起,中间装饰多层五彩琉璃珠,最底层为朱红色,鲜艳夺目,正脊上饰有望兽,四个檐角和正脊上各有陶塑的仙人手拉铁链作下倾式,造型生动,多彩多姿。山西会馆大门上方颜体黑底红字“山右会馆”,笔峰粗犷,豪放。木质铁皮大门饰有兽环、铜钉,两旁各踞一尊石狮,昂首挺胸,威风凛凛。据镇上退休教师章万森老人回忆:院内东、西五间厢楼,专供会馆主人、山西客商、本镇晋籍老板、仕绅及眷属听戏、娱乐之场所,厢楼门前安装有护栏的长石条,供穷苦百姓免费听戏。北面是三间钟(东首)鼓(西首)房,中间是过道,上方书有“心印尼山”四字,钟房内吊一铜钟,周围竖有很多石碑,鼓房内立一石鼓,也竖很多石碑,碑刻建关帝庙、会馆事记等,钟房东首为碑林,镌刻着捐款者店铺商号、银钱数量等,遗碑尚在。钟房门旁栽有一棵古槐,现高17.6米,胸围2.92米,东西树冠16.5米,主杆粗壮,岔枝苍劲虬髯,形似龙爪。据说有上千年树龄。古槐,自古被人们视为神树和吉祥的象征;又是古人科举及第的吉兆;更是迁民怀祖的寄托(山西人尤重)。传说康熙七年,郯城大地震,引发某河堤决口,殃及沂河,浊浪排空,当洪峰冲到山西会馆院内古槐树前百米处,突然拐了一弯,向前而去,窑湾百姓免遭水灾一劫。从此人们便把这棵古槐奉为庇护神。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,1938年11月,日、伪军、地方土顽徐海民团炮击窑湾,老槐树被炸得枝叶横飞,古镇沦陷期间,它没有长出一枝新芽,人们都以为衰亡了,可到了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春天,竟然满树槐花飘香,枝叶茂盛,生机勃勃。有神灵庇佑,百姓怎不膜拜!树杈上吊一口五尺高的大铁钟,比钟房内铜钟大。穿过钟鼓房,后大殿五间金碧辉煌。通面阔23米,进伸11檩7米,通高10米,前檐伸出2米宽长廊,为硬山式抬梁木构架建筑。筒式泥瓦覆顶,殿脊上的仙人和各种神兽形态各异,美轮美奂。中央三间大殿,神台上供奉红脸关公塑像,身着绿袍,肩披黄披,双眼微闭,高大、威武。给人以庄严、肃穆之感,左邻大将周仓,右居义子关平。外面镶一层透明玻璃遮挡着。东、西山墙上描绘龙跃青云腾驾紫雾及关公闯五关斩六将的五彩壁画,为窑湾后河臧络普先生之墨宝,殿门上方横匾书有柳体黑底金字“万古英风”四字,肥瘦适度,气韵充盈,额匾四周刻有“二龙戏珠”阳雕图案,形神俱佳,剔透有致,据陆振球《古镇窑湾》载:殿门两旁楹联“志在春秋功在汉,心同日月义同天”。两旁偏殿也比较宽大,东殿塑孔圣像,西殿塑岳飞像,后院比前院略小,青砖铺地,两边厢楼是馆内主人、山西商旅住宿、用餐之地。山西会馆,布局紧凑,结构合理,充分体现了先贤们精湛的技艺和聪明才智。山西人凭借其超凡的经营理念,经济实力迅速扩大,先后兴办了钱庄、布庄、当铺、油酒坊、经营皮货、承揽码头、渡口生意等,为窑湾的经济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。清光绪二十年(1894),曾创立“小刀会”民间组织。岁月荏苒,风雨沧桑,进入民国以后,全国各地宣布自治,山西会馆这一民间社会组织经历了向同乡会、商会的转变,逐渐衰亡。1928年前后改办邳县第二小学,校长闫念云(字卓民);1948年11月淮海战役首战窑湾,曾为国民党63军指挥部;1949年设立新安县窑湾区中心小学;1958年易名抗美小学。因长久失修,逐年毁坏,1979——1989年6月改办窑湾(公社、乡、镇)酒厂;1992年2月改办金鹰鱼网厂。2011年4月着手修缮,2012年9月作为晋商文化和道教文化旅游景点对外开放。院内香烟袅袅,道音绵延,善男信女熙来攘往,蔚为壮观。


1.jpg

山西会馆东厢楼


2.jpg

山西会馆院内碑刻


0.jpg

山西会馆原貌图(陆振球先生绘制)





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?

0 0
标签:全部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ywgz.com/bshg/130.html

网友评论

管理员

该内容暂无评论

美国网友
在线留言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0516-88554002

微信咨询
窑湾古镇
返回顶部